售屋心理學:為什麼你總是賣不掉?


不是沒有買方,而是我每次都自己卡住。

我也不是不想賣啦……但一講到價格我就猶豫」、「每次仲介要帶人來看,我突然又覺得,還是再等等好了」。這些話,幾乎每個卡住好幾個月、甚至好幾年的屋主都說過。

你不是沒有動機,只是你不知道,真正卡住的從來不是價格、不是仲介、不是市場,而是心裡沒說出口的東西。


三個最常見的售屋心理卡點

  • 怕後悔:想賣,又怕賣太快、賣太低

這類人最常說的是:「我想知道這房子最多可以賣多少。」 但其實他想問的是:「我會不會賣錯?」他不是沒做功課,而是做越多功課,越沒辦法決定。 因為功課帶來的不是安心,而是比較;比較其他人賣多少、別人等多久、自己會不會錯過高點。

這種「資訊焦慮型」的屋主,其實常常不是缺資訊,而是缺一個能幫他「結案」的思路。有些人甚至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:今天看到某人高價成交,就想再撐一下; 下週新聞說房市降溫,又說服自己不急; 一來一回,一年就這樣拖過去了。

那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其實應該要設立一個「可以接受的合理價」,而不是「完美價」。 完美是敵人,合理才是盟友。 如果你心中始終在問:「會不會還可以多撐一下?」那你真正該處理的不是價格,而是風險與時間的平衡

  • 怕對不起家人:房子被當成感情的延伸

這是我遇過最多次的情緒卡點。尤其是繼承來的房子、孩子長大的房子、第一間買來成家的房子。這些空間本身就是回憶的載體。

你不是賣房,你是在放下一段你自己說不清楚的情感投射。 有些人表面在談稅、談裝潢、談價格,但一回頭看屋時,就忍不住說:「這個牆是我兒子小時候畫的」、「那張窗戶我媽以前坐那邊曬太陽」。甚至有客戶問我:「這間房子的價值,是不是應該包括我爸留下的故事?」 我只能回:「故事很重要,但它是說服下一位屋主的,不是用來說服自己的。」

你不是放不下這間房子,而是還沒有人告訴你:「放下,不代表背叛。」

你可以先與家人談一次「不談價格,只談感覺」的對話。 很多時候不是「不放下」,而是怕被誤會「太快放下」。 如果這件事你始終說不出口,也許可以考慮寫一封信,把這段關係和這間房子,好好說再見。

  • 怕人來看屋:視自己的空間被陌生人評價為不舒服

這一類其實更常發生在屋主是一個人住,或者對「家」的概念非常私密。他們在意的不只是成交,而是自己的生活會不會被干擾、會不會被外人指指點點。 「這房子怎麼這樣設計?」「這裡怎麼沒整理好?」

我曾經遇過一位屋主,前兩次都說好開門,結果臨時又取消。她說:「我就是不想看見有人在我家客廳走來走去。」當房子不只是資產,而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時,每次看屋,就像讓陌生人來審判你的人生一樣。

你可以找願意同理的經紀人,提早做「情境模擬」或安排分區看屋。 有時候不是不能面對陌生人,而是不能接受「全然赤裸」。 你可以選擇不開燈、不開門、不開放不願意的角落,這不是失禮,是自我保護。


情緒不是問題,它本來就是流程的一部分

很多人把情緒當成「礙事的東西」,但真正的高手會知道,情緒本身就是「要處理的事務」。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談「等一等」、「看看市場怎麼走」、「還沒準備好」,請不要批評自己。 那不是你懶、不是你怕,而是你還沒找到一個能夠幫你同理、釐清、承接你想法的節奏。你需要的從來不是強迫理性,而是一個可以陪你一起處理情緒的流程設計。
與其問為什麼我還沒賣掉,不如問我到底還在等什麼?是更高的價格?還是更有感覺的離開? 還是——希望自己最後不是那個做決定、背責任的人?


給還在猶豫的你,一個說出口的儀式

有時候卡住,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,而是還沒把心裡的話說出來。你可以試著拿張紙,寫下你最不想賣掉這間房的三個原因,以及你其實想結束這段空間關係的三個理由。然後唸給一個你信任的人聽,不管是家人、朋友,或房仲都好。最後,誠實問自己一句話:你怕的,究竟是做錯決定,還是沒有人懂你?

你會發現,當你說出來的那一刻,事情就已經開始動了。


你不需要「更快做決定」,你需要的是「更被理解」

我見過很多人從原本說「我只是看看」,到後來真的賣掉。 也見過很多人,一年都沒動,然後某天突然主動聯絡我說:「我想好了」。其實不是我說了什麼,而是他在這過程中,慢慢整理好自己。

你也可以不用急著決定什麼,只要你願意講出來。 我會聽,也會陪你等到你準備好。

不確定沒關係,你可以留言,我幫你釐清。 你不需要被推著做決定,你只需要有人陪著走那一段。

標籤

推薦閱讀